摘要:人工智能、5G等數字化信息設施的發展可以從本質上提升金融行業的效率和價值,但同時智能化技術也帶來新風險、新挑戰,包括數據的安全因素、AI算法的可解釋性和可問責性,技術帶來的新型欺詐等。
今年兩會期間,“新基建”“人工智能”持續火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此外,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提交了“新基建”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建議。如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建議,應結合5G、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力和科技能力;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提到“加快打造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資源、環境與產業經濟學系教授曹和平表示,當前,我國數字經濟體系初見雛形,全面啟動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時機已到來。隨著新技術紅利逐步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移,人工智能作為新基建的組成內容之一,對于賦能各行各業智能化轉型、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釋放新基建活力
國家發改委此前明確的“新基建”范圍中,將“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納入信息基礎設施。隨著中央提出要加快新基建的建設進度,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將步入更快發展階段。
實際上,從2017年至2019年,人工智能已連續三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雖然未直接提及人工智能,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亮相”。作為新基建的代表性技術之一,近幾年來,國家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也證明了人工智能有望成為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業內專家表示,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有很強的“頭雁效應”,天然具備基礎性、公共性和外部性,廣泛賦能各行業,使得其變得越來越基礎設施化,可以成為數字經濟時代重要的基礎設施。
李彥宏表示,各種應用開發平臺、開放的深度學習框架及通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正成為這個時代新的基礎設施。尤其是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領域,需要技術創新與基礎設施更好地協同。他在建議中提及,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正在成為拉動智能交通發展的新引擎。
不止應用于智能交通領域,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人工智能在疫情監測分析、人員物資管控、醫療救治、藥品研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與保障作用。智能機器人走進醫院、隔離區,送物送藥,導醫導診,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據了解,京東數科的疫情問詢機器人在疫情期間大展身手。這類機器人可依照國家衛健委等官方公開信息,深度學習有關疫情的專業知識,準確無誤地回答居民疫情防控的相關問題。疫情問詢機器人先后加入了陜西榆林市信用辦、聯通集團、四川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等約60家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
助力金融機構智能化轉型
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一項新型基礎設施,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從智能生物識別和模型算法策略,到深度學習和策略研究,各種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產品或服務不斷出現,改造和重塑了諸多傳統金融業務。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催化了金融機構加速線上展業。“無接觸式”金融服務充分發揮技術和數據驅動業務的優勢,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可以預期,金融機構智能化、數字化將再一次迎來跨越式發展契機。
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銀行保險機構,信托、金融租賃、消費金融等非銀金融機構,抑或是天生具備科技基因的金融科技公司,近兩年來都在加大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動自身業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如金融科技公司陸金所,積極運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技術為客戶提供服務,其智能服務機器人已累計覆蓋超過880萬人,累計實現超過2191億元的投資額轉化。陸金所有關負責人表示,人工智能將端對端地重塑金融行業的價值鏈條,看好AI等智能技術在個性化服務普惠大眾和實現穩健風險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就財富管理領域而言,人工智能賦能將帶來更精準的客戶判斷、對產品和投資組合的實時及全生命周期管理、個性化智慧顧問服務和更極致的數字化客戶體驗。
警惕技術發展帶來的新挑戰
一方面,人工智能、5G等數字化信息設施的發展可以從本質上提升金融行業的效率和價值,但同時智能化技術也帶來新風險、新挑戰,包括數據的安全因素、AI算法的可解釋性和可問責性,技術帶來的新型欺詐等。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和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在釋放人工智能發展潛力的同時也要警惕技術本身帶來的新挑戰。
兩會期間,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提到,有委員建議在加快新技術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個人隱私和網絡安全。
實際上,現行政策對人工智能合成技術的規定較為籠統,未涉及對技術濫用的規制,同時缺乏分類指導。此外,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尚未建立。《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已有政協委員針對人工智能監管提出相應建議。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首席執行官王小川建議,通過立法實施分類監管,依據不同的應用場景精準施策,防止技術濫用,此外,加快制定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
王小川認為,在法制框架內,人工智能將擁有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最大程度地發揮它在帶動其他行業發展、支撐傳統產業向網絡智能化方向轉型中的作用。
來源:金融時報